【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综合实力历史飞跃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数据见证70年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展伟大成就
在天山明月城,游客可观看节目、赏美景、品美食,图为游客在观看威亚飞天凤凰表演。(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2路公交车途经的八楼站,让乘客在乘车途中沉浸式感受到城市文化的温度。(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河滩快速路更新后,切实改善城市交通及市民出行环境。(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9月3日,在新奇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在生产作业。(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各族群众在南湖市民广场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起欢快的舞蹈。(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乌鲁木齐文化公园门前的绿化景观。(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米东区古牧地中路沿街商铺门前印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标识的道旗随风飘扬。(记者陈岩摄)
新疆网讯(记者郭玲)栉风沐雨七十载,春华秋实铸辉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奋进,书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篇章。
作为新疆首府城市,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乌鲁木齐市委、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市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产业经济繁荣发展,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有力,社会民生领域硕果累累,人民幸福感与日俱增。
地区生产总值由1955年的1.78亿元跃升到2024年的4502.16亿元,建成区面积由不足20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的545平方公里,工业增加值从1955年的3498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1100.6亿元……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见证着乌鲁木齐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历史性进步。
经济腾飞
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乌鲁木齐经济总量实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日益增强。
经济总量不断跨越。1955年,乌鲁木齐地区生产总值仅1.78亿元,到1978年仅增加到8.62亿元,之后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尤其是1999年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乌鲁木齐抢抓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资源和地缘优势,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1980年GDP首次突破10亿元以后,1993年达到116.93亿元,用13年时间实现了百亿元的跨越;2008年达到1003.46亿元,用15年时间实现从百亿到千亿的跨越;2013年、2018年、2022年先后跨越两千亿、三千亿、四千亿台阶,2024年达到4502.16亿元,占全疆的21.9%,按照不变价计算比1955年增长549倍,年均增长9.4%,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人均GDP大幅跃升。70年来,乌鲁木齐人均GDP由1955年的678元增加到2024年的109632元,按照不变价计算增长34.7倍,年均增长5.3%。产业结构持续优化。70年来,乌鲁木齐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快速发展格局。
夯实根基
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
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乌鲁木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加速布局未来产业。
日前,乌鲁木齐北城国际新能源汽车城投入运营。作为新疆首个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新能源汽车城,目前一期已入驻15个汽车品牌。
园区内不仅规划了新车展销、二手车置换、维修装潢等功能区,还将引入银行、税务、保险、车管所等配套机构,消费者可在市场内完成上牌、过户、缴税等全部手续。
与此同时,汽车城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待到明年6月全面建成开业后,汽车城将汇聚近30个新能源汽车品牌。
新能源汽车城串起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也串起了国内国际两个消费市场。这样类似的产业项目,早已在乌鲁木齐集聚成势。
目前全市工业生产已经涵盖34个大类行业,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风能等优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以油气开采、煤电煤化工、电力生产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且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通过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初步构建起“5+2”现代工业体系、“6+8”现代服务业体系和现代都市农业体系。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通过“一产一策”绘制产业图谱、画出产业链条,“5+2”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加速向数字化迈进,生活性服务业朝着高品质、多样化方向加快转型,“6+8”现代服务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截至目前,乌鲁木齐已形成现代物流、旅游2个千亿级产业,化工、新材料、金融服务、住房出行等4个500亿级产业,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现代商务等8个百亿级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行走在乌鲁木齐,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工地,机器轰鸣的车间,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蓬勃发展的产业基地……处处都演奏着乌鲁木齐砥砺奋进的最强音。
投资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斐然
在乌鲁木齐市区驾车,“两横两纵、三环多射”快速路网结构,能让市民和游客快速通往城市各处;
从乌鲁木齐乘坐火车,53分钟可抵达吐鲁番北、2小时29分抵达哈密,10小时35分抵达兰州、13小时47分抵达西安;
如果在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乘坐航班,可以通过27条国际客运航线,到达17个国家和地区……
交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一端承载着经济腾飞之梦,一端系着百姓幸福生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乌鲁木齐固定资产规模持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步伐加快,为经济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投资总量不断增加,投资结构不断优化。1955年,乌鲁木齐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仅为1.17亿元,202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1955年增长了1178倍,年均增长16.6%。在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投资结构逐步优化。
——基础设施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升。1955年,基础设施投资占投资比重仅为10%,到“十二五”时期,基础设施投资比重由33.5%提升到43.6%。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运输效率大幅提升。如今,乌鲁木齐已成功构建起集高铁、航空、公路、城际铁路、地铁、公交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座城市正朝着“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稳步迈进。
2024年,各种交通工具完成客运量4507.75万人次、货运量18601万吨,分别较1955年增长101.5倍和102倍。完成货物周转量从1955年的1.6亿吨公里增加到2024年的313.79亿吨公里,较1955年增长195倍,年均增长8%。
丝路枢纽
开放格局加快构建
大开放带动大发展。
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商户云集、驼铃悠扬。如今,一列列从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出发的班列、一架架从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升空的飞机,都见证着这座大陆腹地的城市走向开放前沿的决心与成效。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乌鲁木齐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连接两个消费市场:一个是向东的国内市场乃至亚太市场;一个是向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等周边国家市场。
上世纪50年代,乌鲁木齐对外贸易规模非常小,进出口商品单一。
改革开放后,乌鲁木齐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乌鲁木齐在1个一类口岸、7个二类口岸和近200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带动下,先后与18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鲁木齐通过交通枢纽建设、政策创新等多项举措,持续扩大国际“朋友圈”,推动外贸“拔节式”增长。
2004年乌鲁木齐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元,2011年突破500亿元,截至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01.05亿元。
乌鲁木齐外贸市场正全力勾勒一幅奋进图——
看人面,在免签政策落地、国际航班加密等多重红利带动下,乌鲁木齐跨境客流持续攀升,国内外交流更加频繁。
看市面,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等作业繁忙,增开国际客运货运航线,越来越多货品搭乘中欧(中亚)班列“走出去”。
看账面,企业接到多国外贸订单,许多园区工厂为保交付而忙碌,跨境电商、市场贸易等外贸新业态让国际生意更高效。
看基本面,乌鲁木齐外贸基本盘稳固,2024年实现总量、增量、质量“三量”齐升: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利用外资稳中提质;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今年,乌鲁木齐积极整合国际陆港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等各类开放平台,设立管理服务机构,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功能,努力打造面向亚欧的开放引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枢纽,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展示窗口。
民生改善
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傍晚时分,漫步在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的丝绸之路观光塔下,当欢快的特色乐曲响起,人们自发步入中央舞池,翩翩起舞。有时,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还会用舞步互相打招呼,仅凭默契的舞步便会心一笑,一起共舞。
乌鲁木齐,是一座自信的城市。自信,源于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满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乌鲁木齐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2024年乌鲁木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7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836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提高至14.31万元。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截至2024年,乌鲁木齐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879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960元,较1995年分别增长9.2倍、12.7倍。消费品也从实用为主转换至以享受为主,居民对各类生活用品消费数量的变化和品质不断提高。
乌鲁木齐每年将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教育、就业、医疗等群众关切,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转化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科技产出硕果累累。乌鲁木齐积极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扶持力度,科技机构遍布各行各业,科技事业稳步推进。2024年末,乌鲁木齐拥有各类重点实验室14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7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乌鲁木齐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2024年末,乌鲁木齐拥有高校23所,普通中学167所,小学126所,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由1955年的35人增加到588人。目前,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学龄少年入学率均达到100%。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截至2024年末,乌鲁木齐拥有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2个,文化站10个,图书总藏量超过400万册,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3个,创建特色文化街区14条。
——医疗卫生全面发展。乌鲁木齐卫生事业从小到大、由少变多,建立了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了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科研、民族医药、卫生行政执法等门类齐全、专业完善的医疗卫生队伍。2024年末,乌鲁木齐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908个,医院130家,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到36065张。
回首来时路,郁郁满芳华。迈步新征程,砥砺再出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乌鲁木齐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拥抱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中走在前、作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