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疆榜样|刘铭庭:治沙富民 书写传奇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
92岁的刘铭庭静坐于家中阳台的摇椅上。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却未曾模糊他的记忆。每当谈起60多年前与红柳初遇的那个瞬间,他依然眼中有光,每一个细节都恍如昨日。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他将一生深情洒向“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如红柳般坚韧,默默扎根,静静绽放。
沙海寻梦
1957年,一位刚从兰州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山西青年——刘铭庭,做出了一个让亲人愕然的决定:奔赴新疆。一年前在新疆实习时所见的景象仍历历在目:塔里木河畔,干旱与风沙是主调,沙漠、盐碱地遍布。这让刘铭庭想到了新疆对建设人才的迫切需要。
毕业前夕,刘铭庭提笔致信国家教育部门,字字铿锵:“我坚决要求组织把我分配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室,从事沙漠植物研究。从此,沙漠成了他生命的原野。
1959年,刘铭庭参加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科学考察队,进入荒漠寻找优良固沙植物。在一处不起眼的沙丘上,一片红柳引起他的注意——枝条比较细,很硬、很干,叶子呈细长的针形,抱茎。专业的敏感让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新种。后来,这种植物被命名为“塔克拉玛干柽柳”。此后数十年间,他相继发现了莎车柽柳、塔里木柽柳、金塔柽柳等5个新种,成为中国柽柳家庭四分之一属种的发现人和定名人。柽柳是一种生长在荒漠环境中极为耐旱、耐盐碱的植物。刘铭庭全身心投入研究红柳的育苗和造林,经过反复试验,他将红柳育种产苗量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扦插育苗的亩产量达到12万株,在全球领先。
点沙成金
1982年,策勒县面临流沙围城、三度迁县的危机。刘铭庭与同事们毅然立下“军令状”:5年内治理流沙6万亩。他创新提出“洪水引种法”,借自然之力培育红柳成林。结果仅用3年,15万亩沙海泛绿,流沙后退了几公里,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首次设立的“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授予刘铭庭主持研究的红柳造林技术。
随着红柳治沙面积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沙漠披上了绿色,生态环境不断好转。但刘铭庭发现周边群众的生活依然困难。他意识到,治沙若不能与富民结合,绿色终难持久。“我想跳出治沙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怪圈,为群众找到致富路。”刘铭庭心中暗暗立下誓言。
1995年,已退休的刘铭庭收到于田县政府的邀请信,希望他能指导名贵中药材大芸的种植技术,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刘铭庭不顾儿女劝阻,带着妻子储惠芳与毕生积蓄来到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在沙堆中开辟出一块试验地,开始试种大芸。试验地三面环沙,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简易板房,喝的水是从很远地方拉来的涝坝水。老伴储惠芳因劳动强度大瘦了8公斤。
在刘铭庭的努力下,人工种植大芸在于田县试种成功,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人们终于看到在沙漠中致富的希望。刘铭庭将人工种植大芸的专利技术免费传授给当地群众,让他们从治沙中受益。
守护绿洲
68年如一日,从满头青丝到白发苍苍,刘铭庭始终没有离开新疆这片土地。即便到了晚年,他多数时间仍在南疆村落穿梭,骑一辆旧摩托车,进巴扎、下田地,手把手教农民种植技术。他坚持无偿推广,打印彩图悬挂宣讲,只为让更多人相信:沙漠可以生金。
刘铭庭在防治荒漠化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其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与高度认可。他先后荣获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家及省部级单位颁发的科研奖项共26项,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组誉为“刘红柳”。2019年,刘铭庭被授予“最美支边人物”“最美奋斗者”称号;他亦是全球防治荒漠化领域获奖最多的科学家之一。然而他最珍视的称号,始终是老百姓口中所说的“红柳老人”。
如今,和田地区大芸种植面积已达38万亩,让无数家庭增收致富。刘铭庭虽已步履蹒跚,却依然心系南疆。他时常翻出旧照,目光久久停留在于田县的乡间小路,回忆如沙海般浩瀚而深情。
刘铭庭就像一株红柳,深爱着脚下的沙漠。不争春光、不慕繁华,扎根一方、默默奉献,只需一寸土、一瓢水,便能倔强生长,最终连片成荫,守护绿洲、福泽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