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万里行·洞察丨搬迁新村看“三变”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
“猎鹰和骏马,信息和车轮。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会怎么选?”近日,“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南疆组成员来到阿克陶县恰尔隆镇昆仑佳苑社区,遇到正带孙子散步的搬迁户艾则孜·艾力甫。
“肯定选择第二种,从山上搬下来后,我们可以从电视、电脑、手机上了解各种信息,出门骑摩托车、开汽车、坐火车也很方便。最重要的是挣钱多了,口袋鼓了,生活才丰富。”54岁的艾则孜不假思索地回答。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被称为“万山之州”,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克州建设了包括昆仑佳苑社区在内的9个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3168户13855人通过易地搬迁摘掉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生活变 幸福的事说不完
“我们演唱《玛纳斯》,英雄的故事唱不完;我们讲述新变化,幸福的生活说不完。”在昆仑佳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非遗大舞台,带领乡亲表演节目的社区文艺小分队负责人古丽喀依尔·艾力说。
从2017年开始,阿克陶县木吉乡、布伦口乡等6个乡镇32个村的群众陆续搬迁到昆仑佳苑社区,共搬入群众1655户6640人。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政策在这个集中安置点落地生根。记者看到,文明实践所的展区里,每张图片、每件实物、每组数据、每段说明,新旧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搬迁前,种地没有土、出门绕山跑,住的是“石窝子”,喝的是河坝水;搬迁后,住上了楼房,水电气暖网络齐全,学校、卫生院、活动中心就在家门口……易地搬迁前后的新旧对比,不仅让参观者感到振奋,就连本地干部群众也满怀激动和自豪。
恰尔隆镇党委委员古丽米热·艾尔肯介绍,她是今年1月调到恰尔隆镇的,这个镇有6个村,5个村在昆仑佳苑社区。来到这个“明星”搬迁点,她发现搬迁点的变化日新月异,由于生活环境越变越好、乡村产业越做越强、惠民政策越来越好,所以搬迁群众有说不完的新事。
“我们这个搬迁点叫‘幸福小区’,有136户搬迁户以前散居在山沟沟。”在乌恰县巴音库鲁提镇托帕易地搬迁点,经营切面店的搬迁户图洪·马木提汗告诉记者,以前住在乌恰县铁列克乡哈拉铁克村山区,距此有100多公里,搬到这里后过上了现代化生活,回去反而不适应了。
认知变 抓住时机多挣钱
在拥有74栋1656套安置房的阿克陶县克孜勒陶镇丝路佳苑社区,大门口乘凉聊天的都是老年人。克孜勒陶镇党委委员阿依则姆古丽·麦麦提说,现在家门口挣钱的渠道很多,没有年轻人愿意闲着,都抓住时机挣钱去了。
在搬迁点产业发展区的阿克陶县春中春服装有限公司,缝纫机、锁边机的“嗒嗒”声连绵不绝,搬迁户布热衣曼·玉苏普很满意现在的工作和收入,她说:“以前在山里,一家人守着几亩地、几只羊,现在工厂和合作社办到了家门口,哪里挣钱去哪里。”
相邻的新疆陶洽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办公室主任迪丽努尔·斯迪克正在查看工人安装饼干生产线。2022年,她从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被该公司录用。“国家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我们从大山里搬了出来,有了更多选择学校和就业的机会。”迪丽努尔说。
“2022年来恰尔隆镇工作这3年,最大的感触是搬迁户的认知变了。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思维,务工的积极性提高了、掌握的就业技能多了。”恰尔隆镇党委委员罗逍说。
与昆仑佳苑社区大门一路之隔,是整齐排列的2012座日光温室大棚,其中1475座经政府确权分给这里的搬迁户。在此承包大棚的山东蔬菜种植户孙赛军介绍,2017年他在这里教搬迁户种植蔬菜瓜果时,很多搬迁户连大棚都没见过。现在有400多名搬迁户熟练掌握了大棚蔬菜及瓜果种植技术,其中50%以上为妇女。
前景变 融入产业底气足
夏日的吐尔尕特口岸,进出境车辆络绎不绝。口岸的热度延伸到了附近的托帕易地搬迁点幸福小区,小区两侧是热闹的商铺。2017年,136户搬迁户从山上搬下来时,政府给每户准备了住房和商铺。如今,这里形成了“小商圈”。
“口岸经济带动了幸福小区的商业发展,商铺的租金最高每年可达两万元。今年,我们又建了一批木屋商铺,准备给返乡大学生开店创业,让青年人一回来就有事做、有钱赚。”幸福小区党支部书记李健说。
搬迁户下山后,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接踵而至。当他们融入这些家门口的产业后,拓展增收空间的底气足了、门路多了。
在丝路佳苑社区,居民吐尔逊艾力·拜克乃再尔对海水稻产业发展满怀期待,他准备用家门口产的海水稻米做抓饭。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专家让海水稻单产从2022年的310公斤增长到去年的580公斤;新疆陶洽食品有限公司的糖浆、高粱饴、麻糖等10余种产品在加紧生产;昆仑佳苑社区温室大棚里生产的新鲜果蔬,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产业带动了搬迁户就业增收,也让搬迁点的集体经济收入年年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