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 新疆法院知识产权审判赋能高质量发展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杨舒涵
“乌苏”和“鸟苏”,一“点”之差,你是否注意到?产品包装“撞脸”,为什么我的就不能用?同样都是电馕坑,为何有专利认定的就比别人多一层保障?
这些疑问都会归为一点:知识产权保护。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4月24日,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通报了2024年新疆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
过去一年,新疆各级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案件3343件,同比上升101.17%,以乌鲁木齐知识产权法庭为代表,各级法院立足新疆区域特色,构建了覆盖专利、植物新品种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专门审判新格局。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宣传周新闻通气会现场。石榴云/新疆日报杨舒涵摄。
“李逵”遇“李鬼” 司法来出手
4月的新疆,气温回升,天气渐暖,你想不想来一瓶冰凉的莫吉托饮料缓解干渴?
新疆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一款莫吉托碳酸饮料,产品一经上市便广受好评。不久之后,工作人员在抖音上发现,有一家山东饮料公司抖音号发布的某JA牌莫吉托饮料,与自家企业享有著作权的某JE牌莫吉托饮料,无论从外包装,还是名称上都基本一致,极易引起消费者混淆。
法院经审理查明,原告新疆某食品有限公司系涉案产品包装美术作品的著作权人,具有合法的诉讼主体资格,依法应受法律保护。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民事判决,判被告赔偿15.9万元。
作为新疆首个集中管辖知识产权案件的专门法庭——乌鲁木齐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五年来集中审理各类相关案件超过4000件,累计降低企业维权成本超30%。
从2020年至2025年4月1日,乌鲁木齐两级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案件4108件,占全疆知识产权案件的52.56%,其中涉及新疆特色产业、民族品牌和地域文化保护等,包括和田玫瑰等植物新品种案件47件,累计判赔金额892.8万元人民币;审理了涉“楼兰”“伊力”“古城”“盖瑞”等民族品牌商标权纠纷案件以及“电动烤馕机”“维吾尔族小花帽”“哈萨克族刺绣”等案件。
这些案例的成功审理,对民族品牌长久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也为新疆地域文化、特色产业良性循环筑牢了法治支撑。
多元化合作 为创新护航
在知识产权纠纷中,如何降低企业诉讼成本?新疆各级法院完善多元解纷机制,破解“简案不简”难题。
2024年,位于克拉玛依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乌鲁木齐知识产权法庭(克拉玛依)巡回审判点,公开审理了一起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件。
开庭前,法官多次沟通,被告企业充分认识到涉案侵权行为的严重性和不良后果,愿意调解。在审判人员和代理律师共同努力下,原被告当庭达成和解协议,原告撤诉,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3.17万元。
这起案件的审理,助推建立多元保护合作机制。很快,在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人民法院设立的知识产权案件巡回审判点挂牌成立。
乌鲁木齐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卫杨介绍,为有序推进适用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技术调查官制度,乌鲁木齐知识产权法庭聘请机械制造、图纸设计等领域技术调查官10余名,协助开展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侵权比对等技术事实查明。依托自治区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克拉玛依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双专家”库,协助判定了6起侵权案件。
面对新挑战 “数字”来破局
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兴起,知识产权维权迎来了新的挑战。
据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统计,在知识产权案件中,从2021年开始,涉新技术、新业态案件占比从18.90%跃升至41.56%;从2020年至2025年4月1日,乌鲁木齐市两级法院受理民事案件中,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占比达48.08%。
数字赋能不仅存在于证据链中,网上“云法庭”也能快速审理案件。
在某知识产权服务公司与某网站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一案中,原、被告当事人坐席空无一人,可是他们的图像却清晰地显示在法官和书记员面前的屏幕上。
法庭依托远程庭审系统、音字转换、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实现案件在线审理。上述案件审理中,当事人通过远程庭审系统参与诉讼,庭审笔录采用电子签名,确保了司法效率与公正性。
在克拉玛依设立的全疆第一家网上巡回审判服务点,已构建起三方参与的知识产权多元纠纷解决平台,借助“移动微法院”“云法庭”线上审判系统等平台,实现知识产权案件跨区域网上巡回审判,助力企业防范风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诚信之土,方能结出创新之果。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干净、有序的市场生态。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刘峰介绍,当下,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疆法院将根据各地州知识产权审判的司法需求,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布局,计划新增数个具有知识产权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